海南省鄉村振興局 助農商城
您當前位置:首頁> 典型 >  人物榜

海南周刊丨工程師譚喜云:一個?海南返鄉青年的老村新夢

   來源:海南日報   時間:2023-02-13 10:14:00

  文\本刊特約撰稿 袁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焙芏嗤獾厝酥蕾僦?,是因為蘇東坡曾在此謫居。而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則是儋州市海頭鎮老市村人譚喜云。

種紅樹的譚喜云。圖片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提供

  據民國《儋縣志》記載,老市村曾是海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為河道日益堵塞,船舶運輸、貿易的盛景不再,后來日軍侵占,更是讓老市元氣大傷。海南解放后,老市人幾乎戶戶經營鹽田,成為鹽務局登記造冊的“鹽民”。1997年以后,鹽田被征用改成魚塘對外承包,很多村民外出務工。

  眼見村子越來越冷清,7年前返鄉的“80后”譚喜云,帶著他的發小和村民們,開啟了“老市新生”之旅。

  建造平民書館

  2016年,因父母的召喚,譚喜云回到老市村翻新祖屋?!胺孔由w到一半時,我想它單單用于家庭團聚會浪費,還可以作為公共空間,讓村民到這里來看書,也可以組織活動,與外界有趣的人交流?!弊T喜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先是開了一家“平民書館”。

  書館建成了,譚喜云對繼續在城市里做工程師已興趣不大,就留在老市打理“平民書館”?!敖ㄔ鞎^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個空間提供觀念,去推動解決鄉村社區的人際關系、兒童教育、社區文化等問題?!弊T喜云說。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平民書館開展賦能培訓。圖片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提供

  書館里的書都是他精心挑選的,涵蓋音樂、社科、藝術、歷史、心理學,以及適合兒童、中小學生閱讀的繪本、科普、文學故事等。譚喜云還會不定期地組織各種類型的交流活動、研討會,邀請村民參與。就這樣,“平民書館”落成后,成了孩子們課余最喜歡來的地方,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欣喜,愛不釋手地捧起喜歡的書籍。

  閑暇時,譚喜云也會一邊彈吉他,一邊唱歌。當微風吹過樹梢,來這里的訪客臉上都會蕩漾起幸福的微笑。

訪客參觀平民書館。圖片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提供

  喜歡踢足球的譚喜云,2017年發起了“帶球前行”計劃。他協助鎮里的體育老師何力訓練剛成立的“海頭鎮小學足球隊”,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帶孩子們一起踢足球,還以足球訓練、比賽、活動交流為載體,帶領孩子們外出研學。時至今日,足球隊已經讓學校轉身為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而一次次足球、知識、思維的碰撞,讓孩子們在感受足球運動獨特魅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隊合作、公平競賽、遵守規則的意識。

  轉眼6年過去,第一批培養的孩子已經長大,其中有一位如今是瓊中女足的助理教練,經常發信息與他這位曾經的教練分享工作的喜悅。

  深耕生態修復

  當了館長和足球教練以后的譚喜云喜歡參與村里的“公共事務”,居委會主任也經常帶著村民代表們來書館找他喝茶商量村務。譚喜云總是不留余力地幫助他們,由于自己有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專業背景,因此幫村里的項目做了不少咨詢工作。2017年,居委會原主任辭職后,在村民尤其是青年的支持下,譚喜云被推上了“村長”的位置。

  “老市的未來在哪里?”這是譚喜云反復思考的問題。

  老市村的沿海灘涂,原本是古鹽田,后來變身魚塘、蝦塘,荒廢后,銷聲匿跡許久的濕地生物,如招潮蟹、魚蝦貝類等生物的身影又出現了。譚喜云心想:如果能修復原有的濕地生態,以生態修復來推動生態社區建設,進而吸引游客。發展休閑觀光、親子研學會不會更好?

  于是,他找來村中族老、發小,探討如何能讓養育他們的這片土地,幫助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激活魚塘,修復濕地,恢復鹽田,提高生計……一個個關鍵詞出現在譚喜云的構想中,大家聽了,眼里都有藏不住的欣喜,但想到怎么恢復、怎么提高、怎么參與,沒有任何經驗的村民又發愁起來。譚喜云開始尋找外力。

平民書館已成儋州市海頭鎮老市村一景。圖片由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提供

  譚喜云找到海南師范大學和海南大學的志愿者,自掏腰包邀請他們來村里,帶著孩子們學習繪畫、制作手工、觀看電影……志愿者往來??谂c老市的交通費、用于教育的材料費,甚至是在老市村的食宿費,都是譚喜云一人承擔。

  也是從那時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們漸漸與老市人越來越熟絡,一起舉辦音樂節、講座,組織凈灘活動等,讓環境保護意識和方法逐漸扎根到村民心里。

  2020年,“藍絲帶”還為村子申請到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支持的“海南省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

  在“藍絲帶”的幫助下,譚喜云帶著村民將村中積攢了幾十年垃圾的古河道和社區垃圾死角清理干凈。藍絲帶請來的專家,調查了老市村的生態“家底”,試圖挖出社區的“寶貝”,還為村民們傳授生態養殖和紅樹保育技術,指導村民嘗試青蟹生態養殖、濕地生態修復,希望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提高養殖效益。

  在不斷學習和探索中,譚喜云利用自己的人脈,找來志同道合的朋友幫老市村做了規劃設計和較為完整的項目策劃方案,包括鹽田恢復、沿海濕地和紅樹林恢復、河道咸淡水濕地恢復、可持續養殖示范點、可持續農業示范點、自然教育基地、青旅民宿、足球俱樂部等等。

  方案獲得村民的認可后,2018年,老市村向儋州市政府申請資金用以恢復鹽田及濕地生態,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關注與支持;2019年,儋州市海洋局(現并入自然資源規劃局)同意將700萬元生態修復項目資金分配給老市村,項目于2022年初正式施工。如今的老市村已是一派煥然一新的氣象,承擔著人工濕地尾水處理的60畝的生態塘、25畝的古鹽田、30畝的濱海沙生植物園,以及環村外圍打通水系的古河道,已經完工。

  村民潛移默化

  筆者問譚喜云:“你希望老市最好的未來是什么樣的?”

  他給了讓人意想不到的回答:“踐行教育的生態社區?!?/p>

  譚喜云認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于個體,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需要彼此尊重和尊重自然,不管別人看沒看到,自己方便還是不方便,都要顧慮到他者來行事。

  “有一次,一位村民對我說,我們村后山林里有很多松鼠媽媽帶著松鼠寶寶,他特別喜歡。然后問我,這次在那個區域規劃步行道的話,要不要考慮做一些松鼠窩,讓它們永遠在我們這安家?!?/p>

  還有一個做養殖的村民對他說:“譚主任,生態環境真是很重要,不然我們最終還是會虧本呀……”聽到這樣的話,譚喜云會很開心。

国产厨房乱子伦露脸